- 民间借贷纠纷应审查是否存在真实给付
-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王华栋
借款合同为实践性合同,民间借贷纠纷应重点审查借据背后是否存在真实的给付行为,但具体的案件复杂多样,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借贷纠纷中如果存在合同转让以及代为清偿债务等情况时,如何审查是否存在真实的借贷关系,已成为当前案件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试通过两个案例来加以分析。
案例1:甲因经营需要,向乙借款100万元,2012年5月31日,甲向乙出具借款100万元的借据一份,约定借款期限为两个月,月利率3%。出具借据当天,乙向甲的银行账户汇款70万元,将其余30万元作为第一个月的利息进行了预先扣除。
同年7月1日,乙出现资金紧张,向丙借款100万元,向丙出具借款100万元的借据一份,约定借款期限为一个月,月利率2%。同日,丙向乙支付借款90万元,其余10万元为一个月的利息进行了预先扣除。
同年8月,乙和丙约定100万元欠款由甲代为偿还,乙和丙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并将债权转让事宜书面通知了甲。后甲还款不能,丙持债权转让协议向法院起诉,要求甲偿还借款本金100万元及利息。
本案中,乙和丙之间发生了债权转让关系,且该转让已通知甲,故该债权转让协议对甲发生了法律效力。关于甲和丙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存在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丙从乙处转移得来100万元的债权,但丙实际支付乙90万元,根据合同法第二百条的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故丙只能要求甲偿还本金90万元及相应的利息。
第二种观点认为,乙实际支付甲借款本金70万元,乙对甲的债权为借款70万元及相应的利息,丙对甲的100万元债权是从乙处转让而来,所以丙对甲的债权实为借款本金70万元及相应的利息。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在债权转让法律关系中,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其债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在债权全部转让时,受让人取代原债权人成为合同关系的新债权人,原债权人脱离合同关系,但第三人受让的标的为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且根据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故债权转让后,债务人在原借贷法律关系中针对预先扣息及高息(本文中高息指超出同期同类中国人民银行基准贷款利率四倍的部分)的抗辩,可以继续向受让人主张。
实践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如果案例1中甲、乙之间的借款到期后,甲无力还款,甲和丁商议,由丁替甲支付乙借款100万元,后甲、乙之间的借贷关系消灭,甲向丁出具借款100万元的借据一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定甲和丁之间形成了新的借款合同关系,相当于甲向丁借款100万元偿还借款,丁和乙之间不发生债权转让关系,在丁已实际支付100万元的情况下,甲不得就预先扣息及高息问题向丁抗辩。
上述案例中的法律关系相对较为清楚,实践中只要正确区分是否存在债权转让关系,就可以对实际发生的借贷关系进行认定。下文中案例的法律关系则显得较为复杂。
案例2:如果案例1中乙和丙之间并未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两笔借款均到期后,甲和丙商议,乙对丙的债务与乙对甲的债权相抵销,乙表示同意。后甲向丙出具借款100万元的借条,并约定了借款期限,但到期后,甲无法偿还借款,丙向法院起诉,要求甲偿还借款本金100万元及相应的利息。这种情况下,丙的主张能否得到支持?法院应如何对该案进行审查?
从案件事实来看,乙和丙均未实际支付借款100万元。一种观点认为,本案相当于甲向丙借款100万元偿还乙的借款,甲和丙之间形成了新的借贷关系,故丙要求甲偿还借款100万元的主张应当得到支持。第二种观点认为,丙和乙之间实为债权转让,甲并未实际获得乙的100万元借款,甲对乙关于高息和预先扣息的抗辩可以向丙提出。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首先,在甲、乙、丙三方之间没有其他约定的情况下,虽然该案是甲和丙之间进行的商议,但需经乙的同意,实为三方之间的合意。其次,该案形式上表现为乙对丙的债务与乙对甲的债权相抵销,但实质上是乙对甲的债权转让给丙,用于偿还乙对丙的债务,为债权转让关系。再次,对民间借贷纠纷,应重点审查借条背后是否存在真实的给付行为。该案中,乙、丙均未履行借条中的付款义务,如果对丙的诉讼请求全部支持,那么这种转换形式的债权转让就可能为高息和预先扣息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扰乱借贷市场秩序。在对乙和丙实际支付行为严格审查的基础上,确定甲的还款义务,符合当前民间借贷纠纷的审判理念,有利于维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同样,因为债权转让后债权转让人应该对债权的瑕疵负担保责任,对于丙的损失,可以向乙追偿。
实践中,民间借贷的形式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债权人为使高息借贷或预先扣息更加隐蔽,可能会出现让第三人代为清偿不合法债务形成新的债权或债权转让等进行掩饰的情形,这就需要区分不同情形进行严格审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具体应审查当事人之间真实的法律关系和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审查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是否涉及其中一方当事人与第三方的债权债务关系。正确区分代为偿还借款和债权转让等不同的法律关系。如果是代为偿还借款则应有相应的支付凭证予以佐证;如果是债权转让,则应对各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与借据相对应的真实的借贷关系进行全面审查。对于缺乏合法事实基础的债权转让法律关系,应依照查明的事实作出判断。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
-
上一篇:民间借贷中罪与非罪的判断与处理
下一篇:规范和完善委托执行制度的建议
- 相关内容
- ·民间借贷案件中仅有转账凭证情形下裁判思路辨析
- ·民间借贷中,借条中“今借到”是否等同“已收到”?
- ·名为股权投资实为民间借贷 本网律师使被告减少支付71%
- ·民间借贷利息计算应以借期内外还款区分上限利率
- ·民间借贷超限利息返还请求权的性质及处理思路
- ·对民间借贷服务费的审查与处理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通知
- ·审判实践中民间借贷纠纷责任主体界定问题探究
- ·实际借款人不能认定为民间借贷关系中的债务人
- ·民间借贷纠纷中如何判定“孤证”的证明力
- ·有欠条不必然成立民间借贷关系
- ·只有转账凭证能否判定为民间借贷
- ·民间借贷:区别“表象不明”与“实质不明”
- ·民间借贷利息:约定不规范≠约定不明确
- ·关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探析
- ·民间借贷法律关系中利息裁判标准辨析
- ·仅有金融机构转账凭证能否认定民间借贷关系
- ·民间借贷大额现金交付的举证责任及认定
- ·民间借贷案件应加强对证据的审查力度
- ·民间借贷规定第23条第1款之商榷
- ·民间借贷纠纷中虚假陈述的认定及责任承担
- ·民间借贷乱象纷呈 四大抓手防止赖账
- ·民间借贷纠纷中出借人主张大额现金交付的认定
- ·围式模型构建:民间借贷案件事实认定规则新探
-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 ·民间借贷纠纷地域管辖的演变及其追问
- ·对网络转账引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思考
- ·浅析当前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特点及建议
- ·最高法院公报判例中9条民间借贷裁判规则
- ·最高法院:民间借贷纠纷29个常见疑难问题裁判指引
- ·以房屋买卖合同为民间借贷担保纠纷的裁判思路
- ·民间借贷中关于利息的10个实用问答
- ·严格审查民间借贷关系准确识别恶意诉讼
- ·基于民间借贷的房屋买卖合同效力问题
- ·最高法院:民间借贷纠纷49个常见疑难问题裁判指引
-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几个新问题及原因
- ·网络聊天记录在民间借贷案件中的证据效力
- ·民间借贷涉嫌犯罪法律实务
- ·民间借贷案件中没有约定利息或约定不明的处理
- ·深度解读《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七大问题
- ·民间借贷多个保证人保证期间的确定
- ·名为房屋买卖实为民间借贷的司法认定
- ·民间借贷:证明的盖然性标准
- ·民间借贷 5 个典型案例
-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六大变化
- ·民间借贷纠纷中,如何证明出借人已履行合同?
- ·知晓民间借贷规则 把控民间资金融通
- ·民间借贷本息计算的争议及解决
-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
- ·民间借贷:高利回报暗藏法律风险
- ·仅有借条的民间借贷案件,借条的证据效力如何把握?
- ·民间借贷新司法解释实施后“尚未审结”案件仍按“四倍利率”判决
- ·互联网时代民间借贷纠纷有点“叛逆”
- ·对民间借贷规定第16条和第17条的理解
- ·关于在民间借贷案中出借人能否成为代为履行人问题的探析
- ·从民间借贷新司解看审理思路新变化
- ·关于民间借贷利率24%和36%的法理基础和历史依据
- ·最高法院就审理民间借贷案件司法解释答记者问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审理民间借贷案件司法解释
- ·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 ·民间借贷中罪与非罪的判断与处理
- ·民间借贷若干实务问题的司法观点
- ·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合理界定
——兼议民间借贷案件的防化 - ·网络聊天记录在民间借贷案件中的证据效力认定
- ·民间借贷面面观
- ·谈谈民间借贷案件审理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 ·民间借贷纠纷中举证责任转换规则
- ·民间借贷中“转条”行为的性质认定
- ·民间借贷纠纷应审查是否存在真实给付
- ·民间借贷中罪与非罪的判断与处理
- ·应依民间借贷合同性质确定履行地
- ·建设工程领域民间借贷纠纷的责任认定
- ·民间借贷纠纷中保证责任的认定
- ·如何确定民间借贷合同的履行地
- · 民间借贷纠纷新动向唤立法规制 虚假诉讼增多
- · 过期限担保的民间借贷中保证责任应否免除
- ·以一则案例谈民间借贷案件审理的思路与对策
- ·本案是合伙炒股还是民间借贷纠纷
- ·审理民间借贷应贯彻书证效力大于证人证言原则
- ·民间借贷中约定的“滞纳金”应否支持
- ·民间借贷中的“欠款条”应如何认定
-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几个相关问题的认定
- ·民间借贷能否计算复利
- ·民间借贷中的房产抵押如何认定
- ·民间借贷纠纷中基础法律关系的证明责任
- ·处理民间借贷纠纷应破除“身份主义”和“公章崇拜论”
- ·民间借贷中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
- ·民间借贷中能否同时主张利息和违约金
- ·民间借贷案虚假诉讼的法律应对
- ·民间借贷约定利息过高法律不保护
- ·浅析民间借贷案件中借条与欠条的区别
- ·民间借贷“预先扣息”行为的认定与处理
-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理若干问题研究
- ·民间借贷案非法目的的审查
- ·该行为是否形成民间借贷
- ·民间借贷纠纷裁判依据的规范化构建
- ·民间借贷案件中利率约定条款的效力
- ·民间借贷纠纷审理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 ·谈民间借贷中逾期还款利息应如何确定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
- ·借条在民间借贷中的效力认定
- ·民间借贷中利用法院裁判实现非法利益的规制
- ·民间借贷中有重大瑕疵的证据如何审查
- ·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
- ·从本案看民间借贷关系的认定
- ·民间借贷纠纷中借条、欠条与收条之间的辨析
- ·最高人民法院发出通知要求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 ·最高法院解读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通知答记者问
- ·狂飙的民间借贷如何软着陆
- ·民间借贷——急需法律缰绳的野马
- ·如何让民间借贷走上阳光路:宜“疏”不宜“堵”
- ·非正常民间借贷高位运行 民间借贷案缺席判决突出"金融化"隐现
- ·浅析当前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特点及审理对策
- ·民间借贷:自利与法律的冲突
- ·民间借贷纠纷案中盖然性判断的运用
- ·民间借贷中的“罪与罚”
- ·民间借贷纠纷
- ·民间借贷纠纷法律问题分析
- ·民间借贷案件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 ·民间借贷一体两面:情谊与规则
- ·民间借贷纠纷中“特殊欠条”的认定
- ·审理民间借贷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浅析当前民间借贷案件的特点及对策
-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民间借贷及其法律思考
- ·高利贷的合法化生存——民间借贷纠纷调查
- ·浅议民间借贷案件中利息争议的认定与处理标准
- ·民间借贷本金和逾期还款责任范围之确定
- ·民间借贷中约定的违约金应如何处理
- ·民间借贷中违约金条款的效力
- ·民间借贷利息约定的解释
- ·央行松绑民间借贷:年息超21.24%将不叫非法
- ·民间借贷法律松绑引发四大疑问 专家:不是人人都能成放贷人
- ·民间借贷立法或将分流业务
- ·法官剖析民间借贷纠纷加剧缘由
- ·小额贷款公司登记管理办法出台 民间借贷机构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