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约送餐骑手与“互联网+”企业劳动关系之认定路径
- ——重庆长寿法院判决李清华诉太昌餐饮公司、锐速科技公司劳动争议案
-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发布时间:2019-8-22
【裁判要旨】
在认定网约送餐骑手与“互联网+”企业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时,应重点审查主张劳动关系成立一方是否能举证证明双方之行为符合劳动关系的实质要件,即应举证证明存在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合意,并接受企业的管理、从企业获取劳动报酬等事实;若举证不能,则不宜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案情】
2017年6月,被告太昌餐饮公司(甲方)与第三人锐速科技公司(乙方)签订合作协议,约定甲方授权乙方在重庆市长寿区经营“饿了么”蜂鸟配送业务;乙方员工工资由甲方通过银行直接代发。
2017年8月3日,原告李清华与锐速公司签订劳务承揽协议,约定原告为该公司提供餐饮配送工作,报酬为送单提成,每单提成5元,没有底薪,自带交通工具送餐。原告称,工作中其通过手机登陆平台APP软件,平时根据该软件接收订单。接单、取单、送单的工作流程都是通过该软件来操作完成,原告接单后可以由其自行完成取单、送单,亦可交由他人代为完成,如遇中班和晚班需到被告办公场所参加早会接受安全教育。原告2017年9至11月的报酬均由被告通过银行转账支付。2017年11月,原告在送餐途中摔倒致伤后经仲裁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其与被告自2017年8月3日至今存在劳动关系。
【裁判】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原被告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本案中,原告确系在被告授权第三人经营的“饿了么”重庆市长寿区范围内从事送餐工作。根据原告的陈述,其每天通过手机软件登陆平台点击上下班,并通过该网络平台接单、取单、送单,但原告主要工作为送餐服务,无需到被告办公场所上下班;对原告等骑手安全教育、服务态度标准等要求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原告自带交通工具,报酬根据送餐数量多少确定。同时,原告认可实际在第三人处工作,且与第三人签订了劳务承揽协议。由此可以认定,原被告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法院遂判决驳回原告李清华的诉讼请求。一审宣判后,双方均未上诉。
【评析】
伴随着互联网在经济领域的深入影响,劳动者与涉“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应当如何定性,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尤其是解决确认劳动关系纠纷案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谨慎评判:
1.从意思表示的角度分析,应重点审查原被告是否存在建立劳动关系的合意。判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建立劳动关系,首先应当审查用人单位是否存在招用劳动者获得其提供的服务、以及劳动者是否存在愿意为该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以换取报酬的意思表示,即双方是否存在以交换为目的的合意。本案中,根据李清华与锐速公司签订的劳务承揽协议内容可知,无论该协议性质为何,李清华系明确知晓其合同相对方为锐速公司,或者说与其形成建立契约关系合意的是锐速公司,而非太昌公司。
2.从经济从属性角度分析,应重点审查原被告对于劳动报酬的约定。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因此,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报酬依法不得低于该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否则劳企双方对于工资的约定即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归于无效,这是法律对于劳动者获取劳动报酬之合法权益的强制性保障。具体到本案,李清华与锐速公司约定的报酬为送单提成、每单5元、没有底薪,该约定虽然会影响到两公司之间合作协议的履行,但并不能证明存在李清华主张的劳动关系之事实。
3.从人格从属性角度分析,应重点审查劳动者的人身依附程度。从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之规定可知,用人单位有权根据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劳动者进行管理。本案中,即便按李清华的说法,她每天通过手机软件登录“饿了么”平台点击上下班,但该行为并非系接受太昌公司的考勤管理,其目的仅仅是在点击确认当日可以提供送餐服务后,通过该网络平台接单并获取送单提成。换言之,如果当日李清华未在该平台点击确认,其行为后果也只是该日不能获取送单提成,太昌公司并不会因李清华的未接单行为而对其进行劳动关系意义下的管理。
4.从组织从属性角度分析,应重点审查单位提供的劳动条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之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其业务范围和生产经营需要,应为劳动者的劳动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安全卫生保障和防护设备。虽然一般情况下,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也会驾驶私家车或者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但该行为仅是为保证劳动者本人上下班之便利。本案中,李清华需自带交通工具提供配送服务,说明自带交通工具系其提供劳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不符合该条件,骑手很可能无法提供网约送餐服务。从这一点看,也不宜认定李清华与太昌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本案案号:(2018)渝0115民初2128号
案例编写人: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陈娅梅 刘 莉
- 相关内容
- ·网约送餐骑手与“互联网+”企业劳动关系之认定路径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 ·最高法院就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规定答记者问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一批涉互联网典型案例
- ·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赔偿义务应以有效劳动关系为前提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通过互联网公开审判流程信息的规定
- ·协商解除劳动关系不能免除法定义务
- ·资质挂靠是否属于劳动关系
- ·劳动关系建立与解除之辨析
- ·境内外双重劳动关系问题探析
- ·劳动关系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与举证责任分配
- ·合伙人与合伙企业间能否成立劳动关系
- ·车辆挂靠公司司机受伤谁管 法院认定挂靠公司与司机不存在劳动关系
- ·“网红”请求确认与经纪公司存在劳动关系 因双方约定不符合劳动关系特征诉请被驳回
- ·超出法定退休年龄后继续工作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 ·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
- ·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
- ·劳动关系存在争议并不必然导致工伤认定程序中止
- ·互联网金融法制建设的重述与建构
- ·未建工会的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关系前应通知所在地工会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
- ·外包雇员与发包单位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 ·多重劳动关系之司法判定
- ·建筑工程劳动关系的认定
-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
- ·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
-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员工在其他公司缴社保 与上班公司无劳动关系
- ·盘点2015中国互联网十大并购
- ·建立“劳动关系” 实施非法代理 法院判定劳动合同无效
- ·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并非等同存在劳动关系
- ·屏蔽互联网广告的竞争法责任分析
- ·互联网金融盛宴过后的一片狼藉
- ·因职工拒签空白劳动合同而终止其劳动关系违法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
- ·互联网时代民间借贷纠纷有点“叛逆”
- ·劳动关系认定冲突时的程序选择
-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民事执行的新挑战与应对
-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应重视消费者权益因素
- ·涉互联网企业劳动争议案件透视
- ·建筑领域中农民工劳动关系的相关责任认定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
- · 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
- ·劳动关系确认中工伤认定前置条件解析
- ·包吃包住型劳动关系中收尾性工作的认定
- ·反不正当竞争法原则在互联网行业的适用
- ·施工单位与违法分包人招用的员工的劳动关系
- ·工程承包中劳动关系确认问题
- ·最高法院就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司法解释答记者问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
- ·不正当竞争一般条款在互联网案件中的适用
- ·劳动关系、雇佣关系在建筑承包领域之区分
- ·合伙协议中工资条款不应认定形成劳动关系
- ·工伤结论作出后能否再确认劳动关系
- ·个人保险代理关系是否属于劳动关系
- ·“长期两不找”情形下劳动关系如何认定
- ·签了合同但未上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
- ·“空壳合同”能否认定劳动关系存在
- ·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
- ·劳动者提交辞职申请后劳动关系的认定
- ·受伤能否算工伤先看是否仍在职 一打工者当庭获得存在劳动关系判决
-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之区分
- ·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与完善建议
- ·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
- ·确认劳动关系纠纷
- ·双倍工资请求权案件中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
- ·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 ·从属性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
- ·互联网企业暗战不断带来的启示
- ·"互联网电视侵权首案"宣判 TCL等公司被判赔钱
- ·通过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不是工伤认定的前置程序
- ·公司开除怀孕女工 被判恢复劳动关系
-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 ·内退人员再择业 劳动关系起纷争
- ·已不具有劳动关系的人员开发软件升级版且原单位不主张权利的软件不是职务作品
- ·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
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 - ·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定劳动关系的指导意见
- ·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
- ·关于加强互联网域名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 ·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
- ·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遭到冲击 和谐互联网呼唤法律系统化
- ·最高法院拟出台规范互联网管理的司法解释